iThome

在全球有超過250家的子公司、產品銷售170多個國家的醫藥產品大廠嬌生(Johnson & Johnson),近期釋出了全球首支只需施打一劑、且冷藏保存即可的COVID-19疫苗,嬌生資訊長Jim Swanson在今年Nvidia全球GPU技術大會(GTC)中表示,疫苗在短短一年半就研發成功的一大關鍵,正是AI結合數位分身的運用,先透過虛擬軟體模擬分子架構,再透過AI驗證模擬結果,大幅將疫苗生產效率提升4倍;也不只是疫苗,嬌生在製藥業、醫療裝置開發、顧客端的健康照護、連內部運作都大規模運用AI。嬌生不只讓2千位資料科學家更善用AI,更透過一套作法,要讓13萬員工都具備資料科學素養。
藉由建立起一套企業開發AI的基礎技術架構,嬌生要推動資料科學走向民主化,Jim Swanson表示:「嬌生並非擁有一群具高度技術能力的資料科學家,而是建立起AI技術基礎架構,讓資料科學家更能發揮所長。」尤其,確保有一套AI開發技術架構,是擴大AI開發規模時的關鍵任務。
同時,嬌生也提出了「雙語資料科學家(bilingual data scientist)」的概念,這邊的雙語資料科學家,指的並非同時具備Python與R語言的技能,而是同時擁有領域知識(Domain Knowledge)以及資料科學、資料工程、軟體工程等技術能力,這也是為什麼嬌生要建立起AI開發的基礎技術架構,如此一來,才能更有效的賦能資料科學家,透過AI開發工具與流程快速建立起AI模型,將領域知識應用到AI開發上,更大規模的實現雙語資料科學家的目標。
最後,Jim Swanson企業在導入AI的過程提出三點建議。第一,他認為,無論是剛開始導入AI的企業,或是進階應用AI的企業,都必須要建立起企業自行開發AI的核心能力,就算一開始是採購AI解決方案,後續也需逐漸培養企業內的AI開發技能。其次,是業務單位時常會有擔憂,認為AI可能會影響、甚至取代自己的工作方式,企業應該去理解不願採用AI背後的抗拒心理,來進一步說服業務單位視AI為一種支持,而非取代。第三,則是要在企業內建立敏捷的文化,透過不斷迭代、演進、獲得洞察的方式來學習新知,培養敏捷文化來促進企業成長。